kkk

如何有效进行自杀干预

衣十三:

【想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把这篇东西贴过来了。这个主页本应只做存文地,可是……若有打扰,万分抱歉。】


·


·



活着可以很痛苦、很艰难,但你永远都不知道你面前的人下一秒会不会微笑——因为得到一束阳光、一朵花、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什么别的傻逼理由。在对方放弃自己之前,请不要放弃他,请不要比对方先说“他想清楚了,他想死”。









这篇文章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我自己的反思——但我还是期盼它能在生活中必要的时刻产生少许帮助。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写这些,也不知道我是否有资格写这些;也许这是自大,但我还是写了。主要参考近期读到的一些入门级资料,以及一些来自于自杀干预方面从业者的建议,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欢迎建议和补充。




自杀这个话题对日常生活来说似乎过于沉重了,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意、也不敢提起它。这正是因为这个概念受到了严重污名化的体现。自杀时常被视为一系列负面人格特征的体现:懦弱,不孝,逃避责任,不爱惜自己,不在乎旁人的感受,等等。故此,我们就算对亲友的心理健康有所忧虑,也不知道如何开口探寻,甚至担心自己的疑虑可能冒犯对方,或被视为嘲讽。




事实上,适当的关心对拥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可以是极大的帮助。




自杀的成因非常复杂。从当事人产生自杀倾向,到决定实施自杀之间,大多都会经历一个思想挣扎的过程,短至几个月,长至数十年。在这期间,当事人会愈发频繁地萌生出结束生命的念头、并开始逐步规划自己的死亡。他们极有可能怀揣着完备的自杀计划继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陷入某一次低谷。在外界看来,他们似乎毫无征兆地就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对当事人来说,他极有可能只是遇见了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很大一部分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计划之前,都认为自己是完全理智的。但是,悲痛与绝望能够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抑郁中的大脑往往只能注意到负面信息,无法对未来做出公正的评判。在当事人还没有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都有可能改变想法。




自杀行为甚至可以是反复性的。情绪好转不代表自杀的动机真正消除——后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自我剖析、接受帮助。许多自杀倾向的人在自杀未遂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情绪平台期,等到亲人朋友放松警惕之后,再次陷入低谷,最终再次尝试自杀。




只需要一阵微风就能让人从钢索上跌落,对拥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生活也是如此。来自外界的有效帮助就像一张缓冲网,给当事人多一点时间思考。






— 如何判定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 




基于一系列社会因素,大多数拥有自杀倾向的人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恐惧,很少会有人坦白地说出:“我想自杀。”  但他们的内心状态很有可能会以一些比较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有可能是当事人无意识的表现)。




言语上的征兆:


(1)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


(2)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3)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我的生活毫无意义”,“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4)谈论一些以死亡或抑郁作为主题的书籍、艺术作品、事件;


(5)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




行动上的征兆


(1)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反常的攻击性、闷闷不乐,从事高危险的活动)


(2)出现自残行为;


(3)突然性的性格改变;


(4)抑郁的表现


(5)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人


(6)有条理地安排后事


(7)频繁出现交通事故


(8)饮酒或吸毒的量增 (最后因用药过度/酒精中毒事故,间接性死亡。故此,身边的人若突然开始此类行为,请务必谨慎。)




— 如果怀疑对方有自杀倾向,该如何询问当事人的感受?— 




态度温和、直截了当地问。




比如:


“你最近有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你计划过自己的死亡吗?”


“你最近有没有觉得活着不值得?”




上文也稍作提及,自杀是一个深受社会污名化的概念。拥有自杀倾向的人对自己的念头充满了怀疑和恐惧,就算渴望得到帮助,也往往羞于启齿。根据调查反馈,直截了当的提问比旁侧敲击要有效。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受到直接提问反而让他们感到“松了一口气”,并表示自己的焦虑得到了缓解。




无论对方的答案如何,都请不要展现出过分的惊讶。






— 如果当事人否定拥有自杀倾向




也许对方真的没有此类打算,也许他们还没做好敞开心扉的准备。无论现实是哪一种,提问者都不必感到气馁,也不应该过分热切地追问。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话题,并表明自己愿意聆听,就已经足够了。




比如:


“很抱歉,是我多虑了,但如果你需要找个人谈谈心,可以随时来找我。”






— 如果当事人承认拥有自杀倾向




这是对方愿意开展谈话、接受安慰的表现。




同理,请尽量不要展现出过分的惊讶,不要急着劝导 (“想想你美好的家人朋友”等等。人们在绝望中往往有一种被现实扼住喉咙的窒息感,此类谈话极其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尤其是在我们对当事人的处境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先听听对方的感受。有时候,一个认真而包容的听众就已经是足够的慰藉了。






— 如果当事人在谈话中表示“我现在/随时都有可能实施自杀”— 




请不要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尽量陪伴他直到他情绪平复。如果有可能,可以与其他值得信任的人轮流陪伴当事人。




在此同时,可以询问他是否拥详细的有自杀计划,并且依次将周围的危险物品移除(如果当事人表示“我想割腕”,那就找出锋利的刀具并移出对方的视线之外,如果当事人表示“我买了很多安眠药”,那就请对方把药找出来、替他丢弃。研究表明,让自杀倾向的人回想自己的自杀计划不会引发更深的自杀冲动。)。




必要时,请向外界(最好是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自杀热线、在欧美国家的朋友可以打急救电话向一线人员求助,表明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并请求医院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紧急干预。






— 如果当事人在谈话中表示“我近期可能实施自杀”或者“我不信任自己的求生欲”— 




首先,同上。在当事人的倾诉初步告一段落后,可以询问他是否拥详细的有自杀计划,并且将周围的危险物品移除。接下来,与对方一同起草一份值得信赖之人的名单,并告诉对方:“如果你有强烈的自杀欲望,你应该打电话给这份名单上的其中一个人”,以此确保对方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能够尽可能迅速的寻求并得到帮助。 除了名单,还可以鼓励对方想出一些抑郁时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出门散步、深呼吸),或者鼓励对方寻求专业帮助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尽可能有规律的陪伴对方。如果不方便见面,每天向对方打声招呼都十分有帮助。同时,我也想强调一点:抑郁、自杀倾向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并且十分复杂,时间一长会对提供帮助的非专业人员带来是很重的情绪负担。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尽量鼓励对方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条件不允许,请尽量告知其他可以信任的人,多几双眼睛总是好的。




最后,也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请妥善照顾自己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事人的痛苦也是旁观者的煎熬——除了共情,它也能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无力。伸出援手是一件非常耗费自我的事,请务必量力而行。没有人有责任对每一个人的生活负责。当你觉得自己无法承担过多的负面情绪时,请尽量温和地告知对方,并鼓励他同时寻求别的帮助。在告知对方后,酌情逐步减少与对方的接触。




活着可以很痛苦、很艰难,但你永远都不知道你面前的人下一秒会不会微笑——因为得到一束阳光、一朵花、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什么别的傻逼理由。在对方放弃自己之前,请不要放弃他,请不要比对方先说“他想清楚了,他想死”。






References:


《关于自杀的常见误区——如何识别有自杀倾向的人,以及怎么帮助?》:https://www.guokr.com/post/160252/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England). Suicide Warning Sign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suicide/warning-signs/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不走心的reference列表(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专业课的课堂问答),妈妈看了要流泪,教授看了想劝退。】




我暂时不敢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叹气。等这阵子焦头烂额过去了,我会继续完善它的。Lofter上很多能够对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的TAG都被屏蔽了,真魔幻。



评论
热度(2325)
  1. 共4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kkk | Powered by LOFTER